一中文化

醴陵一中标志建筑

标志建筑

 

梯云阁.JPG

梯云阁座落于现醴陵一中校园内的青云山上。南宋绍熙至嘉定中期的约30年间,醴陵学风虽盛,但科举不利。县人归咎于县城学宫文庙建筑地势过低,致使文气不聚。嘉定十二年(公元1219年),知县刘君存便选址在学宫后青云山建阁。阁倚山面水,命名“梯云”,以求收揽秀气,藉以梯云直上。

梯云阁建成后,县人杨大异等相继进士题名或乡试中举。虽属巧合,梯云阁却从

此被视作醴陵的斯文发祥之地。宋宝佑年间(公元1253年-公元1258年)重修,改名为魁星楼。明成化间(公元1465年-公元1487年)和清同治九年(公元1870年),两次重修,均沿用梯云阁原名。光绪年间(公元1875年-公元1908年),邑人李隆宪扩建,并书第一层门额“跻春台”,又撰书楹联:“开阁俯苍茫,记二三则旧文,把酒话醴泉剑石;鞭云睇碧落,将千百年往事,隔江问红拂丁仙”。扩建后,三层,砖木石结构,占地100平方米,阁周立方形石柱10根,筑庑式顶,翼角高翘,盖琉璃瓦,庄严古朴。

民国7年(公元1928年),醴陵城毁于南北军阀战火,梯云阁巍然幸存。9年10月,国民党元老章炳麟、蔡元培、吴敬恒、张继来醴吊宁调元墓后,共登梯云阁,俯览劫后县城,蔡、章分别题写:“劫余”、“创巨痛深”。

1965年,第三层因被白蚁蛀蚀拆除。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,醴陵一中筹资按原貌修复。新题门联:“斯文一脉,厥盛千年”。第一层立有从原朱子祠移来的朱熹石刻遗像,像下镌有朱子自题诗:“苍颜已是十年前,把镜回看益怅然。履薄临深量无几,且将余日付残篇”。现代《辞海》朱熹条目下选用的朱熹画像就是这副石刻像。

 


瑞渌池2.JPG
瑞渌池1.JPG      


瑞渌池位于城东青云山下。现址在醴陵一中校园内梯云阁一侧。据民国版《醴陵县志》载,城东有青云山,山上建梯云阁,阁下有朱子祠,祠下有瑞渌池。相传池内水出如丝如雾,白器酌之,色深绿,可以写字。人皆以为祥瑞之征兆。明朝时邑人张承翰《题瑞渌池》诗云:“池开一鉴渌生衣,灵秀钟来世所稀。影泛碧流凝瑞雾,光摇锦榖动晴晖。鱼龙变化春风暖,芹草芬芳夜雨肥。弦诵声中清昼永,凉阴恍漾袭书帷”。由于缺水瑞渌池几次陷入干涸的状态,而瑞渌池又有一股暗泉位于青云山另一侧,于是醴陵一中把瑞渌池重建于高三教学楼附近,使瑞渌池焕发出新的光辉!

   

 

学校地址 湖南省醴陵市解放路 联系电话 0731-23233899 学校邮编 412200

湘公网安备 43028102000141号

网站备案号: 湘ICP备19001877号-1